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荣耀 > 正文 正文

师德荣耀

志洁行芳,筑梦翱翔——动力与能源学院名师王掩刚教授

作者: 来源: 日期:2022-04-01点击:

志高路远,逐梦蓝天;

不忘初心,树人育贤。

王掩刚,工学博士,动力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博士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性能叶轮机械设计技术(轴流、离心、组合、分布式电推进涵道风扇等)、复杂内流场流动诊断与数据挖掘、叶轮机械流动数值仿真及流动控制等研究。主持项目包括国家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以及其他各类项目20余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8项。主要社会兼职包括陕西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推进技术》编委,以及《西工大学报》、《航空学报》、AIAA Journal、ASME 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等中外期刊的审稿专家等。

王掩刚教授于1994年进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求学,1998年留校任职,并在任职期间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迄今为止,王掩刚教授已在西工大度过28个春秋,任教近24年有余。期间荣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西北工业大学吴亚军优秀教师一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以及部级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1. 专注学生培养,深耕教学改革

 

期末来临,考试做题 vs 项目答辩?

有些同学一脸懵,表示难以选择;

有些同学摩拳擦掌,表示当然是全都要。

而这一切,就始于王掩刚老师主持开展的《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考试改革。

1976年夏天,王老师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来自普通家庭的他,深知教育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从1998年入职至今,王老师从一名青涩的助教逐渐成长为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期间始终将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中。即使如今科研任务重、行政事务多,王老师仍然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承担了包括气体动力学基础、Aero-engine(双语)、航空叶片机原理综合实验、三航动力概论、流体力学理论与应用、PIV Measurement Technique(全英文)等本科、研究生课程。

从2013年开始,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王老师迎难而上,在校内首先主持开展了有关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考试改革,并在2015年逐渐完善。全新的授课和考核方式让同学们耳目一新。与传统的卷面考试不同,新规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方式:传统笔试or项目答辩。选择项目答辩的同学需要提前抽题并完成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然后在众多教授专家学者面前公开答辩,接受评委的质询。

有人会想:项目?答辩?岂不是容易划水?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一个科研项目十分复杂,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做出深入的思考、并且给出逻辑完备的解决方案,划水的答辩必然面临挂科的命运;其次,在答辩项目展示前,还有基础概念、理论公式的推导,该环节为临场抽题、现场作答,非常考验学生的基本功。

新的授课、考核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自主钻研学术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的考核已经不再单纯是考核,而是“寓考于学”,形成了“教学相长”的氛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此次疫情的突发状况,线上教学、虚拟实验成为新的高校教学热点。在这方面王老师依然敢为人先,先后主持了陕西省MOOCs课程建设项目1项、国防特色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1项,并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陕西省教改攻关项目“网络环境下远程虚拟教学实验模式研究”、西北工业大学重点支持教改项目“新形势下远程虚拟现实实验教学模式研究”。此外,还联合荷兰、英国、德国、韩国知名学者新编“气体动力学基础进阶”中英文混合版教材1部,编写航空叶轮机气动综合实验技术教材1部。

任教24年来,王老师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始终忘我地奋战在育人第一线,全心全意培育学生,大力推动教学改革,践行科研反哺教学。王老师十分擅长调动课堂气氛,合理把控教学节奏,他幽默风趣、旁征博引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由于出色的教学工作,王老师荣获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西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负责的“气体动力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了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

2. 指导创新竞赛,实践搏出真知

2017年8月27日,中央电视台记者报道了第一届“空天杯”全国飞行器创新大赛的现场,并采访了王掩刚老师指导的单涵道对转风扇无人飞行平台项目。王老师的学生、项目负责人王海童同学向央视新闻频道记者介绍了参赛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应用前景。


 

而这只是王老师指导学生创新竞赛的冰山一角。

学者贵行之,实践出真知。从“挑战杯”到“率先杯”、从北京到深圳、从省部级到国际级,王老师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创新竞赛团队遍历祖国内外、大江南北,取得了累累硕果。王老师指导的团队获得的奖项包括但不限于:

·中科院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赛事最高奖项);

·第三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

·陕西省创新创业成果展,省级一等奖;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国家级优秀产品奖;

·IMAV国际微小型飞行器大赛,室外赛第5名(大陆高校最佳成绩);

·……

这样的成功并非偶然。

王老师一贯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型项目研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流体力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并给予学生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甚至在给本科生授课时,王老师自掏腰包支持同学们的各种“奇思妙想”。宽松而自主的氛围是创意天然的温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的推进剂。

为了进一步鼓励同学们的创新实践项目、打造专业的创新创业支持平台,王老师组织筹建了本科生创新基地“节能减排基地”、研究生新概念飞行器动力创新基地,并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指导队伍。团队指导的学生参加节能减排大赛获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1项,并在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创新能源”设计大赛获特等奖。“理论推动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创新实践成为了同学们第二个课堂,在科技竞赛这个大舞台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自主设计、仿真、制造一个科技产品,同学们极大地增强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成为未来航空事业的领军人才提前储备了实践经验。

3. 强化科研管理,鼓励学术交锋

“要好好做研究,学术有进步、有标签、有成果,才能有竞争力。”

——王老师对硕士生的教诲

“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鉴定自励。”

——王老师对博士生的寄语

不具备Philosophy的Doctor不是一个合格的PhD。在研究生日常教育中,王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人生的思考,类似这样的“语录”还有很多。

随着课题组的逐渐壮大,王老师为自己的科研团队取名为“Turbomen”,意为“men of turbomachinery”。根据具体研究方向和项目分工的不同,团队内部分为多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具体的指导教师负责,并采用多样化的日常管理方式保证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如课题组会+每周报告、线上会议+线下交流、整体把控+重点约谈。

交流,是研究生指导中的核心要义。王老师极为重视和学生的交流,积极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科研、生活动态,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组会上,王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勇于提出尖锐的问题。每逢某位同学讲述完自己的工作,王老师总会询问其他人对该同学的讲述有什么问题。“有问题,才说明你认真听了,说明你思考了。”王老师如是说。每一位同学工作汇报结束后,王老师都会进行十分详细的点评,“把PPT翻到第一页”是王老师最常用的开场白。从技术细节到人生经历,从逻辑思维到哲学思考,从PPT排版到文学审美,王老师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且擅长各种比喻,被同学们笑称为“展示五分钟,点评两小时”。在如此高强度的“输出”之下,王老师贡献了数不尽的金句,如:

·“不能光把工作交给计算机。电脑勤奋、大脑迟钝,这是不行的。”

·“什么时候你走在路上,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流体质点,那你就进入科研的状态了。”

·“论文的引言和绪论一定要写好,起到‘推销’的作用,让人觉得不看全文都可惜。”

·“CFD要避免‘硬算’、‘黑算’,要有计划、有思路,不能穷举、堆砌计算资源。”

·“要找到学术研究中真正的难点,自己不会的技能不叫难点。LES计算成本高这能是难点?那解决办法是什么,买计算机?”

·“一个研究生对自己的topic掌握还没有老师多,那就是失败的。”

·“同学们不要昼伏夜出。”

·“写论文时感觉无话可说,是因为出图时不经大脑。出图时想好逻辑,文章自然就出来了。”

·“写论文就像用筷子,写多了用顺了就很快了。”

·“做研究就像炒菜一样,既要有好的食材(数据、素材),也要有好的厨艺(思路、整合)。”

·“不能每天到办公室就先打开QQ、微信,而是要先检索关心的期刊,跟上时代的脚步。”

·……

王老师十分重视国际交流,曾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王老师课题组的其他老师均具有多年的国际交流经历,与英国剑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王老师经常鼓励和推荐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深造,截至目前已推荐1名学生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博士、1名学生赴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博士、1名学生赴布里斯托大学联合培养。此外,还有多名学生曾参加AIAA、ASME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王老师秉承“有教无类”的培养理念,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发展方向。在王老师的带领下,“Turbomen”课题组聚焦于新概念压缩系统的设计、仿真、精细化测量和系统集成工作,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分布式涵道风扇、变循环压气机、以及对转压缩系统等。王老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以及其他各类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他引率1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王老师指导的毕业遍布祖国各地,活跃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沈阳发动机研究所、29基地、商发、航天四院41所等国家急需领域,有多名学生已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4. 关心学生生活,践行寓教于乐

穿皮鞋踢球是怎样一种体验?

王老师:“这题我会!”

 

久坐易得病,运动是良方。近年来,各类慢性病、亚健康已经盯上了硕博士研究生群体。王老师十分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经常鼓励大家出去转转、爬爬分水岭,带领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踢足球、打篮球。由于事务繁忙,王老师往往是在工作刚一结束,身着西裤、皮鞋就来到了球场。虽然西装革履,风采不输他人,王老师完美诠释了“西装健将”一词。

王老师曾教导学生:“天气这么好,可以去启翔湖看花看草散散心,同时心里要想着流体。”王老师十分擅长寓教于乐,随时学习、快乐学习是王老师的拿手好戏。湖水的漩涡、飘零的落叶,都可以引发王老师对流体和流动的思考,有时会发朋友圈提问“这是什么流动现象”。王老师在生活中学习的热情极大地鼓舞着他的学生,让大家养成了anytime、anywhere的思考习惯。

 

 

暑期炎炎,王老师不忘来看望仍在教研室奋战科研的学生,并邀请大家到王老师家中做饭聚餐、把酒言欢。王老师准备食材,同学们自己动手,摘菜、做饭、刷碗一气呵成、其乐融融。炎热的夏季,王老师还会特批一笔“西瓜经费”,帮助同学们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心血来潮时,王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到农家乐游玩,或者驱车前往附近学生的家中进行探望。骑车踏青、游览校园更是家常便饭,年底还会举办课题组茶话会,师生同乐、共享联欢。

王老师不仅是一位具有深切家国情怀的导师,也是同学们心中充满人情味的长辈。逢父亲节、母亲节,王老师在朋友圈发文“父亲二三事”、“母亲二三事”,讲述了自己父亲和母亲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成长故事,行文情深意切、读之十分感动。王老师的求学经历和奋斗历程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每当同学们感到疲惫、彷徨、进退无据时,只要一想到王老师的教诲,就会重新燃起饱满的热情,充满前进的动力。

结语

一介布衣二十四载,四季辛勤五体躬耕。王老师就像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将满腔的热血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和科研事业中。渊博的知识以教学,磅礴的精力以科研,淡泊的名利以修身,广博的胸怀以育人。王老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实际行动给予了学生无穷的精神力量。

“大家憧憬过未来么?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目前的努力,你的任何付出未来某一天都会给你惊喜。对往事绝不回头,对生活一往情深。做一个他人需要的人,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做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格局高远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在面对未来那么多不确定性时可以从容不迫。愿大家走的更远!”

——王老师对学生寄语,吾当共勉之

审核:闫育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