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荣耀 > 正文 正文

师德荣耀

潜心学术,精心育人——动力与能源学院教授乔渭阳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06-15点击:

序言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深稽博考皆学问,皓首穷经苦用心。

勤播桃李三千圃,报得硕果满神州。

乔渭阳,博士,教授,获得西北工业大学与德国宇航院推进技术研究所联合培养工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工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重大专项基础研究委员会专业组成员、国家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专家组成员、陕西省“航空发动机内流空气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发动机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1. 潜心学术,学深为师,辛勤育英才

“前瞻性的基础科学、尖端的前沿技术,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每一个大学教授都应该积极投身探索未知、积累知识、推动技术进步的科研工作中。”这是乔老师经常与学生、同事进行讨论时所说的一句话。


在德国宇航院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乔老师参与了德国宇航院推进技术研究所航空发动机内流气动力学前沿的研究方向——气动声学以及仿生学流动控制技术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刚回国的时候,乔老师曾经陷入科研的困惑和瓶颈,在国外所做的航空推进技术前沿基础探索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国内的研究环境?怎么才能做好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融合?

回想到2002年刚回国的那段艰难的科研起步阶段,乔老师总是忘不了刘大响院士等知名院士对自己从事航空动力技术的鼓舞和信念。那段时间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航空发动机重大研究计划启动阶段,用心观察,充分论证,将大学的基础研究工作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密切结合,找到解决我国航空发动机基础研究的薄弱环节,将前沿的基础研究与发动机技术提高紧密结合,很快乔老师及其带领的研究小组的基础科研道路明朗了起来。乔老师经常强调,不能不重视基础理论只做工程,但是也不能只做理论研究不做工程,而是需要打通它们各自的全过程,将两者密切结合起来做。“国家重大航空动力研究计划需求牵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自由探索研究”相结合的科研模式,成为乔老师科学研究研究的重要指导理念。


从2002年回国开始,乔老师以“师法自然”为灵感的仿生学流动控制作为重要创新研究方向,几十年来,连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的支持,取得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成果。猫头鹰为什么能够超安静的飞行?为什么具有巨大体型重量的座头鲸能够在海洋自如灵活的游动?鲨鱼为什么游动最迅捷?高尔夫球表面为何是凸凹不平?……大自然中各种生物充满奥秘的“技能”,这些都是乔老师做仿生学流动控制研究的灵感来源。师法自然,从自然界中寻求灵感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是乔老师的日常工作之一。在中国-欧盟航空科技合作研究计划IMAGE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乔老师带领研究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基于仿生学原理的“超安静”航空发动机的基础理论探索研究,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AIAA Journal、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以及AIAA/CEAS国际气动声学会议、欧洲航空航天大会EUCASS 等重要学术会议发表了系列仿生学流动噪声控制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并完成了即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气动声学》、《航空发动机管道声模态辨识的理论和方法》等新的学术专著。

“为了解决航空动力技术中的工程应用难题,就应该放飞思想,在自然界中生物原型探寻其相似的功能特性,并兼顾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将先进流动控制技术应用到国家航空发动机关键设计技术的研究计划,乔老师全程参与了新世纪以来我国航空发动机国家级重点研究计划,主持承担了重大研究计划、民机预研研究计划等30余项科研项目。前瞻性的眼光,精准的工程背景选择,大大缩短了科研项目从酝酿到出成果的时间,成功地进行了基于高尔夫球表面“球窝”结构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边界层流动控制、基于“微射流”技术的航空发动机气动扩稳控制等研究;独立承担了基于“微射流”控制技术的变循环发动机可调涡轮设计技术研究、“水滴形”构型涡轮端区流动控制技术研究;在民机预研计划中,主持了航空发动机高精度气动声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大型客机适航噪声预测技术研究;在中国-欧盟航空科技合作计划中,承担了基于“仿生学构型”的航空发动机风扇降噪技术研究;主持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航空发动机气动与声学一体化设计技术”的研究。辛勤耕耘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乔老师带领团队,已经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0余篇,已经出版了学术专著3部,获得了各类科技进步奖10项。

始终站在学科前沿进行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科学研究,研究生锻炼了科研品质、积淀了科研经验,也使得乔老师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前瞻性研究思路、活跃在学科前沿的学术性创新人才。新近毕业的魏佐君博士、王良锋博士、许坤波博士、仝帆博士、陈伟杰博士等纷纷走到高等学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前沿阵地,都独立顺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进入学术研究高地。

2. 情系教育,精心育人,桃李满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研究生毕业以后,乔老师选择了留校任教并选择了航空动力领域研究方向,在改革开放的最活跃的年代,留到学校学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当时并不是最理想的去处。但是,乔老师最终还是选择走上从教之路,是因为不舍明媚阳光中的校园、自由活拨的学术环境,特别是还有聪明勤奋、充满朝气的青年学生。

在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但求教学无愧于心。坚守在教学一线几十年,乔老师长期承担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教学教育工作,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和同行的认可,这也是鼓舞他前行的巨大动力。他的思想品德、师德作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


乔老师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大学教师的工作之路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过程,在不断学术探索、科研积累丰富自身的阅历同时,享受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带来的满足,也对从教的信念更加坚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乔老师始终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不断开拓进取,矢志不移培育航空英才。“登高才能望远,厚积方可薄发”,这是每一个在乔老师指导下的研究生都要受到的谆谆教诲。由于历史的原因,我过航空动力科技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乔老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反复强调,只有对全球航空领域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才能培育出满足国家发展的航空动力英才。几十年来,乔老师也是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不宣传,不张扬,埋头苦干,辛勤探索,为国家培养一批航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

乔老师在教学期间,鼓励学生立足基础,勇于探索与思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表示,学生即要紧跟国际航空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更要顺应现代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体系,并在航空科技发展的实践中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自身要端正教学态度,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做到言传身教、严于律己。


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培育,乔老师桃李满天下,培养的研究生中既有走上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重要领导岗位的行业骨干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杨林副所长、中国商飞ARJ21飞机项目部试验验证处武兆伟处长、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许开富主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航空发动机内流研究团队带头人时培杰等,又包括我国航空动力领域重要专业技术骨干中国航发商发罗华玲、涡轮院田金虎副总师等,特别是培养的罗华玲博士、侯伟涛博士、赵磊博士等作为我国新一代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CJ1000、CJ2000的涡轮气动设计的主任设计师,为我国民用航空动力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田金虎博士在我国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台设计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武兆伟研究员则在我国新一代民用支线客机ARJ21适航取证工作做出突出贡献。每每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取得好成绩,乔老师总是感到无比欣慰。

3.结束语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乔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课堂上神采飞扬,书写出知识的卷轴,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一位潜心学术,研精致思,科学研究勇于开拓,怀着赤诚之心筑造航空科研之路,孜孜不倦,成绩斐然的老师;也是一位站在学科的前沿,不断传承创新,致力于用基础理论创新推动航空科技发展,服务于祖国航空科技发展的著名专家。


2001年冬与德国导师U.Michel教授漫步柏林Wannsee湖边

2010年夏在德国宇航院推进技术研究所进行为期2个月的学术交流活动

2019年夏带领研究生在巴塞罗那参加中国-欧盟航空科技合作项目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