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正文

学工动态

青寻总师文化丨“我心澎湃”实践队探秘贵阳航发发展历程

作者:李正赫 成应哲 文博 来源: 日期:2023-07-13点击: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应该“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的号召和勉励,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我心澎湃”青寻总师文化专题实践队重点围绕“三线建设”相关历史背景及其宝贵精神遗产开展实践活动,学习领会“三线精神”及其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代意义。“我心澎湃”实践队于2023年7月10日赴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沙文园区)与贵州省黎阳航空小镇走访参观,实地体悟“三线建设”的历史进程,切身感受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核心的“三线精神”。

寻觅贵阳航发今景——探索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沙文园区)

7月10日  上午,“我心澎湃”实践队前往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沙文园区)学习调研。讲解人员首先为实践队员们概括地介绍了航发贵阳所的发展情况,同时讲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及由此生发出来的“三线精神”,并讲道:“提到贵阳所,就不得不让人想到‘  三线精神  ’”。贵阳所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三线精神”的最好诠释。    

实践队员们在研究人员踏实的工作作风上切身感受到了贵阳所人始终秉持着前辈们锻造和凝练而成的“三线精神”。航发贵阳所不断地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实现涡喷到涡扇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三大方向、三大系列的发展格局,成为国人无人机、教练机及舰载机动力的先行者。

追溯贵阳航发过往历史——探索黎阳航空小镇

7月10日下午,“我心澎湃”实践队走进位于安顺市平坝区的黎阳航空展览馆,更具体地学习了贵州航发基地的发展历程,了解了中国人民从古至今对人类航空史的贡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三线建设”的崇高使命和其中孕育的“三线精神”,并获得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认同感。

 

 

在此次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讲述到:“三线建设”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为“准备打胜仗”,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的基本建设;是迫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实践队在此次参观中见证了“三线人”怀着建设祖国的革命理想,头顶青天,脚踏荒山,开山劈水,筑路架桥用血汗建成了三线地区强大的国防生产力。  

实践队队员董浩表示:“此次参观令我收获颇丰,我不仅了解了我国现有的各类发动机,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三线建设者的筚路蓝缕、创业艰辛,明白了他们风雨兼程、岁月如歌,我打心底佩服三线建设者前辈。”

展馆参观完毕后,实践队走访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就了解航发三线建设、挖掘三线精神三线魂等内容,与单位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同时参观了三线时期承载着贵州航空发动机厂的菜花洞。总长近2  0  公里的菜花洞曾经根据生产需求被分割成若干区域,现已空置,但仍保留有部分设备且砖墙上留有大量具有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色的标语,彰显着历史的痕迹。    

厂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当时这里没有食堂,工人们都是自己带饭,冬天这里还好过一点,到了夏天又湿又凉,从这里出来的人大多有关节炎,甚至有的女人无法生育。”听完负责人的介绍后,实践队员们感触颇丰。

最后厂区负责人表达了与西北工业大学进一步合作交流的意向,希望让大家了解到贵州省“三线建设”的成果与作用,并弘扬好“三线精神”。实践队队员也纷纷表示在日后学习工作的小处和实处会自觉做好“三线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与发扬者。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山散洞”的三线建设老区,来自东部一线地区的技术人员落地生根,一代又一代人呕心沥血,为国防事业的发展接续贡献力量。如今,在环境优美的研究新区,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奔向此处,把自身事业和国防伟业紧密相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写作、勇于创新,这十六字的“三线精神”仍然在当代青年心中熠熠生辉,其精神动力也将持续引领时代新人接过接力棒,谱写新的青春华章。

审核:刘海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