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荣耀 > 正文 正文

师德荣耀

总师型教师成长之路丨探索教学科研互融互促 扎根一线践行由1到0——记动力与能源学院符江锋老师企业挂职总师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04-07点击:

要做好“总师型”人才培养,教师必须知道“总师”的内涵是什么;要做好“1到0”的研究,教师必须知道真正的“1”是什么。动力与能源学院在人力资源部的支持下,从2020年启动教师到主机厂所挂职以来,已有10余位教师挂职任总师或副总师,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引导更多青年教师投身其中,人力资源部与动力与能源学院联合推出“总师型教师成长之路”系列报道,宣传挂职经历感想,挖掘总师文化内涵,孕育“总师型”带头人,培养“总师型”人才雏形,持续贡献动能力量。

 符江锋,动力与能源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先进燃油控制技术,2022年于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挂职某发动机燃油控制项目总师。挂职期间,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和工信部借调工作经验,围绕企业需求,在企业技术规划、关键技术攻关、产教深度融合等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圆满完成了挂职工作任务,同时将工程问题引入科学研究,探索巩固需求导向1-0的科研范式,服务卓越工程师高质量培养,做到了挂实职、谋实事、有实绩、出亮点。

01.担起责任,真抓实干

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发西控科技)创建于1955年,是“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科研生产企业。符江锋挂职总师之初,适逢中央深改委发布《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其负责的科技创新发展及某重点型号燃油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是企业落实中央要求的重要抓手。符江锋统筹考虑创新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攻关,将解决当前问题与完善创新机制结合起来,组织公司多个二级部门,开展方案论证,从“摸家底、找差距、扬优势、设目标、定内容、划分工、排进度”等制定了公司“燃油与控制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方案,为公司预研工作有序开展和公司兼顾当下、立足长远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年5月,符江锋着眼于完善企业创新布局,推动中国航发西控科技参与学校牵头申报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并被中国航发集团作为亮点成绩在官网进行了宣传报道。

02.冲在一线,助力攻坚

燃油泵被称为发动机的“心脏”,燃油一旦供应中断,会造成机毁人亡重大事故。燃油泵具有高温、高速、高压和受限体积空间技术特征,其外场故障率高,是制约发动机安全工作的关键“卡脖子”元件。

  

符江锋挂职期间,听到最多的、参与最多的、解决最多的就是燃油泵各类故障,特别是燃油泵因高速旋转和摩擦导致的泵体汽蚀、润滑失效两个困扰工程研制的难题。通过多次参加故障归零会和一线交流,明确了加强故障精准仿真、提升仿真技术成熟度的发力方向,符江锋团队与公司技术人员形成了攻关团队,解决了我国在研在役发动机倾斜式柱塞燃油柱塞泵汽蚀故障精准模拟、燃油齿轮泵汽蚀寿命提升、离心增压泵汽蚀高精度预示和真实环境下燃油齿轮泵轴承油膜厚度计算难题。探索出了一种产教深度融合集智攻关创新模式,不仅发挥了高校理论、企业工程实践和试验资源各方优势,还破解了高校理论研究成熟度低,无法直接应用至工程设计的难题。

03.勤于思考,乐于分享

符江锋挂职期间,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中,高校与企业的差异。高校的理论成果技术成熟度常在1到3级,而企业的工程研制通常是5级以上,如何穿越技术成熟度3-5级的“死亡之谷”,是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高校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主要发力点。符江锋以开展项目联合承研为载体,积极参加企业故障归零会,系统比对理论和工程差异和优劣,面向一线研制人员了解技术问题,从而抽象出工程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为研究提供需求牵引。在工程需求的牵引下,符江锋对正需求、找准切口,与团队成员和研究生扎根企业一线,和企业人员深度融合,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促进了1→0的基础研究的高效开展。

 

挂职期间,学校与中国航发西控科技成立了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和联合攻关团队,共同申报获批6项国家级项目,联合团队荣获中国航发集团十四五第二批“高压、高速、高效先进燃油泵创新团队”,全国仅有4所高校获批,有效推进了校企深度融合。

  

高校育人和工程一线的复合经历,让符江锋深刻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航空发动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期间还积极推动“科研一线育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校企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教学团队,开展了联合编制教材等多项工作,获批陕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实现了研究生论文“一题一需求”的精准开题,为培养航空发动机急需人才高质量培养提供了经验探索。

结语

对于企业挂职收获与感受,符江锋理解挂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将人作为纽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最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企业挂职能够打破高校与企业“高墙”的时空障碍,将高校研究主战场扎根企业科研生产第一线,有助于在真实需求中凝练1到0的研究问题,同时还能利用企业试验资源提升研究成果技术成熟度,是一条理论与工程互促互进、高校与企业互补互教、前沿创新与成果应用快速迭代、可扎实践行1-0科学研究的有效路径。

审核:王占学 徐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