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11月11日,珠海,第十六届航空航天月桂奖的现场,这注定又是一个属于中国航空航天英雄的夜晚。动力与能源学院校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三院31所凌文辉荣获“领导卓越奖”。
在颁奖现场访谈中,凌文辉感言:“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为国家设计研制先进的发动机是企业的目标,也是我个人不懈追求的梦想,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将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前进,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他是我国冲压发动机及组合动力领域领军专家,国家某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某动力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首席科学家。与航天事业结缘,一路同行,铸剑砺心30余载;带领团队潜心探索,集智攻关,开拓空天动力新疆域。扎根科研一线,围绕先进装备对动力的重大需求,创造性解决了多型动力"卡脖子"难题,为新型动力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贡献力量。
他以身作则,勇于担当,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他深知,人才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根本。因此他倾尽心力,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激励并带领他们勇攀科技高峰。
少年梦想:动力驱动未来
从小,凌文辉就格外喜欢自然科学。中学时期,他经常在书籍上反复阅读关于发动机的介绍,并对这个能产生动力的机械装置萌生了极大兴趣。每当有飞机从头顶飞过,他都会抬头远望,“飞机为什么能飞那么高?”“火箭怎么能到太空?”那时,要设计一台发动机的梦想已经在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少年没有乌托邦,心向远方自明朗。1985年,凌文辉进入大学。因为热爱、所以专注,他日复一日地泡在教室、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发动机专业涉及知识难、领域广、综合性强,气动、燃烧、结构、材料等专业要学得特别全,所涉及的课程我们都要学。正是在学校积累了很多基础理论,这让我一辈子都受用。”凌文辉回忆道。
1989年,凌文辉被分配到江西景德镇昌河飞机制造厂,主要从事直升机动力系统的维修、维护工作。但这些工作内容对凌文辉而言还远远不够,因为这和自己想要设计一台发动机的梦想还相距甚远。1992年,凌文辉考取了31所的研究生,成为当年所里招录的唯一一位研究生,并随后来到承担联合培养任务的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进行理论学习。
31所创建于1957年,作为我国最大的冲压发动机及弹用涡轮发动机研制生产单位,是集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空天动力领域专业研究所,承担多系列国防装备动力装置的研制和生产。
进入31所后,凌文辉既激动又兴奋。“很高兴,在导师的指导下画图纸、加工试验件、做试验。”回忆起当年刚来所的情景,凌文辉的话语也变得轻快起来。跟随冲压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洲等老一辈科学家,凌文辉开启了空天发动机的研制生涯,向着心中的“高峰”又扎实迈进一步。
研制新型冲压发动机:从没想过轻轻松松做事
1956年10月,由钱学森受命组建成立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倡议下,五院冲压发动机研究室应运而生,这是31所的前身。自初设机构至今,31所始终听从祖国召唤,开辟了新中国空天动力事业。“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建院初期,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诘问。而一代代科研人员用行动续写着的自主创新故事,其中蕴含的自信自强、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成为凌文辉科研和管理实践的精神内核。他说:“我从进入这个领域,就没想过会轻轻松松地做事”。他和团队一道,立志通过实践,向钱学森等回答:“我们能搞,而且能搞得更好!”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激发伟大的事业。凌文辉回忆到,“1995年,我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所里将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任交给了我们年轻人。”在担任课题具体负责人后,凌文辉的工作愈发饱满。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凌文辉查阅了当时能找到的几乎所有文献,经常往返几个小时去北京市区专业的文献室查阅,最后整理的资料装满了整整一个文件柜。
1999年,凌文辉担起某型冲压发动机总设计师的重任,该发动机是当时国内该领域首个尺寸最大、性能最高的发动机。面对技术难度大、无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困境,凌文辉结合飞行器应用与工程研制需求,深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10年之久的潜心钻研。他从设计源头抓起,奔波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和大型地面试验现场,解决研制、生产、试验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创造了新型发动机设计一次正确、试验首发成功的奇迹,率先实现了该型发动机的工程应用。从此,世界冲压发动机家族增加了一个“新成员”,我国的新型动力技术一举走到世界前列。
正在新型冲压发动机研制工作如火如荼之际,所领导找到凌文辉,希望他能转到另一型冲压发动机的研制任务中去。“国家需要,任务需要,我就去干”。于是,凌文辉再挑重担。他带着年轻的团队从零开始,一步步完成每一个方案、每一个尺寸、每一项技术攻关,用了近10年的时间,实现了该型冲压发动机从无到有的突破,交出了一份让同行敬佩、客户满意、国家认可的高分答卷。
201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劲吹,鹰击长空,大国长剑昂首屹立,挺起了亿万国人的精神脊梁。当装备了新型冲压发动机的大国重器驶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时,坐在电视前的凌文辉,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觉得,“努力工作的辛苦、不舍昼夜的付出,都值了”。
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来,凌文辉的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始终扎根动力研制一线,践行发展壮大空天动力事业的初心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
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带领团队攻克流道总体设计、宽范围高精度调节等技术难点,成功研制新一代发动机;攻克增强稳焰燃烧等关键技术,为难以跨越的重大技术瓶颈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主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发动机研究,为我国空天动力技术跨越式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追求极致:打造新型组合动力技术“最强心脏”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帮助凌文辉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2012年,凌文辉被任命为新型组合动力技术负责人,自此开启了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新方向,他带领团队再攀技术高峰。
当被问及实现空天动力事业从“跟跑”“并跑”到逐步“领跑”跨越发展的金钥匙是什么?
凌文辉的答案是“创新”。那么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从何而来?
凌文辉回答:“发自内心地热爱空天动力事业,就会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地思考研究,不断付诸实践。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就会有许多新想法,厚积薄发。”
从事预研工作时,他的新想法、新思路总是层出不穷。一同开展新型组合动力技术研究的团队成员说道:“这型新概念发动机多年来是世界动力领域的难题,是凌文辉提出新思路,让方案进入了可行域——这是研究前沿技术最重要的一步”。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凌文辉与团队讨论方案时常说“性能再好一点,体积再小一点,要做到极致”“要主动难为自己,把余量留给总体”。因为他深知,只有发动机创新了、进步了,飞行器的能力才能大幅提升。多年耕耘中,31所动力持续“升级”,有力助推飞航产品进步与迭代,可谓是不断“上心”又“上新”。
是对工作的严谨,更是对航天事业的敬畏。在共事多年的同事眼里,凌文辉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拼命三郎”,为了做好时间管理,凌文辉尝试记录过加班时间,半年多就记录到了1000小时。在青年职工眼里,凌文辉是宽严有度、有理想情怀、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的技术“顶牛”。凌文辉要求年轻人要“四会”——会写、会算、会画、会说,他想把当年老一辈科研人员带给他的研深悟真、严谨求实的科研氛围带给年轻一代。在他的传、帮、带下,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牵头负责的项目已培养出二十余位发动机总师和技术负责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
近年来,多型空天动力装置从无到有,从图纸到样机,再到试验、生产,在一次次的阅兵式上,他主持研制的多型动力装备受到党和人民的检阅,自主研制的通航及特种动力装备多次亮相珠海航展等知名展会,多项产品技术填补国内外领域空白。
面对卓越成绩,凌文辉坦言只觉得自己很幸运,选择了发动机专业,来到了航天工程一线,才有机会和团队一起为国家打造性能优异的“动力心脏”。“当前,我国冲压及组合动力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列,下一步我们还要做精做优,继续攀登动力高峰,持续引领国际空天动力技术发展”,凌文辉对未来技术发展信心十足。新时代新征程,在空天动力领域这片技术蓝海,他将带领团队再次冲上新的高峰。
审核:徐永超